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专题评论

图片丢失啦
共找到 27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超声造影无创性评估下肢浅静脉血流阻断的初步研究
    卢吴柱, 陈慧, 黄涌泉, 张晶晶, 梁艳, 苏中振, 白雪玲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 08 (04): 346-349.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20.04.010
    摘要 (45) HTML (0) PDF (1134 KB) (0)
    目的

    探讨阻断下肢浅静脉的位置及最适压力值。

    方法

    选取12位健康志愿者的双侧下肢静脉为研究对象,经足背静脉进行超声造影,使用气压袖带分别在距离踝关节上方5、10、15 cm处绑扎并施加压力,当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SSV)不显影时为有效阻断下肢浅静脉血流,记录压力值。另外,评估踝上10 cm处有效阻断浅静脉前后,同侧腘静脉(popliteal vein,POPV)内径、流速及血流量的变化。

    结果

    踝上5、10、15 cm有效阻断下肢浅静脉的压力阈值分别为(66~69) mmHg(1 mmHg=0.133 kPa)、(68~71)mmHg、(73~75)mmHg(95%置信区间);踝上10 cm处有效阻断下肢浅静脉后,同侧POPV的内径、血流量显著增加(P<0.05),流速无明显增加(P>0.05)。

    结论

    踝上不同部位有效阻断下肢浅静脉所需要的压力阈值不同,超声造影可无创监测气压止血带有效阻断下肢浅静脉血流,为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帮助。

  • 2.
    超声评估引导在降低桡动脉穿刺并发症中的应用
    付茂亮, 张娜娜, 贺聪, 赵华, 张丕芝, 耿希华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 08 (03): 244-246.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20.03.011
    摘要 (70) HTML (1) PDF (852 KB) (6)
    目的

    探讨超声评估引导在降低桡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入住我科ICU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200位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将2018年100例常规穿刺作为对照组,2019年引进超声评估引导下穿刺100例为观察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置管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超声评估引导下穿刺组)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护患满意度对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评估引导在桡动脉穿刺中可以精确评估穿刺血管情况,精确定位准确引导穿刺,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的满意度及自信心,操作更加安全。

  • 3.
    NT-proBNP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YNTAX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金莉子, 王阿妮, 苏停停, 韩君勇, 周芳, 陈柏荣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 08 (03): 252-255.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20.03.013
    摘要 (82) HTML (1) PDF (936 KB) (0)
    目的

    探讨NT-proBNP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死患者SYNTAX积分(SS)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心血管病中心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在发病后12 h内行急诊PCI治疗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每例患者的SYNTAX评分,根据得分情况将105例患者分为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分析组间差异,并进一步评估NT-proBNP与SYNTAX评分之间的关系。

    结果

    105例患者平均年龄55.10±11.67岁(29~84岁),其中男性患者92例,女性13例。根据SYNTAX得分情况分组,其中低分组18例,中分组38例,高分组49例。三组患者在基线水平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但三组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肌钙蛋白I、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上存在显著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提示NT-proBNP与SYNTAX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223,P=0.022。

    结论

    对于行急诊PCI术治疗的STEMI患者,测定NT-proBNP水平可以提供除LVEF、SS评分之外评估心脏损伤程度及心脏功能的因素,可预测临床结局及指导远期治疗策略。

  • 4.
    320排动态容积CT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
    刘雪莲, 郝宝顺, 刘定辉, 陈秀珍, 周彬, 余舒杰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 08 (02): 166-169.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20.02.013
    摘要 (79) HTML (0) PDF (824 KB) (0)
    目的

    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320-slice dynamic volume CT,320-DVCT)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部再狭窄的准确性。

    方法

    208例怀疑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进行320-DVCT动脉造影检查,之后2~7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

    320-DVCT动脉造影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可用于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对于直径≥3.0 mm的支架,其图像优级率和成功率明显高于直径<3.0 mm的支架。320-DV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91.30%,特异性95.21%,阳性预测值86.3%,阴性预测值97.07%,准确率94.24%;诊断左前降支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89.29%,特异性96.77%,阳性预测值89.29%,阴性预测值96.77%,准确率95.04%;诊断左回旋支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88.89%,特异性92.73%,阳性预测值80.00%,阴性预测值96.23%,准确率91.78%;诊断右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88.00%,特异性94.92%,阳性预测值88.00%,阴性预测值94.92%,准确率92.86%。

    结论

    320-DVCT动脉造影是目前较新的一种安全无创、有效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检查方法。

  • 5.
    SPECT/CT评价前列腺癌粒子植入剂量分布与疗效初探
    张宏涛, 刘晓丽, 周汝明, 于慧敏, 隋爱霞, 边艳珠, 王娟, 时高峰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9, 07 (04): 278-282.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9.04.003
    摘要 (67) HTML (0) PDF (666 KB) (1)
    目的:

    探寻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射线探测为基础的剂量验证参数以及其评价前列腺癌粒子植入疗效的可行性。

    方法:

    应用SPECT/CT扫描一位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患者,将SPECT图像与CT图像融合,调整融合图像的放射性浓聚范围与术后计划中145 Gy、217.5 Gy等剂量线范围一致。并记录不同剂量时放射性浓聚计数值。观察两个计数值曲线包含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范围,计算两种计数值放射性浓聚所包含的体积与靶体积之比。随访4年,确认患者肿瘤控制良好,无并发症。然后用以上等计数值曲线包绕靶区范围及浓聚体积与靶体积比评价另外一位前列腺癌患者并随访。

    结果:

    第一例患者SPECT/CT融合图像中与145 Gy等剂量曲线一致的计数值约为200,此曲线包含的体积与靶体积之比为106%,其范围累及部分直肠前壁。相当于217.5 Gy等剂量线的计数值为300,此曲线包含的体积与靶体积之比为58%,此曲线未包含尿道。第二例患者200等计数值曲线完全包绕靶区,累及部分直肠前壁,曲线内体积与靶体积之比为176%。300等计数值曲线范围累及部分尿道,曲线内体积与靶体积之比为74%。现患者术后3月,PSA降至正常。无排尿相关症状。

    结论:

    SPECT/CT可以探测到前列腺癌内125I粒子的剂量分布并成像,将放射性浓聚程度与剂量关联,可能成为评价前列腺癌粒子植入疗效的新方法。

  • 6.
    复合手术室智能移动三维导航技术在近肾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黄文诺, 张喜成, 吕朋华, 叶靖, 王书祥, 孙陵, 陈兆雷, 孙元, 徐淼, 王福安, 徐川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9, 07 (04): 300-304.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9.04.008
    摘要 (86) HTML (2) PDF (749 KB) (11)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室术中智能移动三维导航技术在近肾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复合手术室治疗的7例近肾型腹主动脉瘤患者,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DSA)后将3D重建图像和2D透视图像进行图像融合,标记肾动脉及其他重要血管分支。并对不同阶段不同体位的术中三维导航融合图像进行自动修正配准,根据手术需要,改善融合图像的血管、骨骼背景密度,提高叠加图像上血管可视化程度,精确指导支架释放,实现血管内治疗的准确导航。

    结果:

    7例患者在3D图像导航下行血管腔内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导丝导管均成功导入靶血管内,单根靶血管导入时间3~22 min,造影剂用量150~180 ml。7例行血管腔内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分支血管显影通畅,无内漏。

    结论:

    复合手术室三维导航技术可精准标记肾动脉及其他分支血管开口,方便术中靶血管定位超选,对近肾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7.
    不同MRI组合序列及扫描方位对肩袖损伤诊断分级及脂肪浸润评分的影响
    赵妍, 孙毅, 孙志先, 刘静芳, 史倩菲, 万金鑫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9, 07 (03): 239-242.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9.03.014
    摘要 (104) HTML (0) PDF (543 KB) (0)
    目的:

    探讨不同磁共振成像(MRI)组合序列及扫描方位对肩袖损伤诊断分级及脂肪浸润评分的影响。

    方法:

    选择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诊断为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不同MRI组合序列及扫描方位,进行肩袖损伤的诊断和肩袖损伤脂肪浸润程度评分。

    结果:

    斜冠状位MRI对肩胛袖损伤的检出率最高,斜冠状位SITR序列在肩关节检查中对肩袖损伤显示最佳(χ2=19.425,P<0.001);斜冠状位SITR序列对肩胛袖损伤中冈上肌肌腱(51例)、冈下肌肌腱(34例)、肩胛下肌肌腱(15例)检出例数均明显高于斜冠状T1WI检出序列数(12、28、6例)和T2WI的检出例数(37、19、9例)。斜冠状术前MRI肩袖脂肪浸润程度评分较术中明显升高[(2.58±0.23)分vs.(1.72±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0,P=0.002)。

    结论:

    斜冠状位SITR序列在肩袖损伤的诊断分级及脂肪浸润程度评分均优其他序列,对肩袖损伤的诊断率较高,更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 8.
    POSSUM评分联合APACHE Ⅱ评分指导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倪良宏, 王祥魁, 赵春艳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9, 07 (01): 21-25.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9.01.004
    摘要 (19) HTML (0) PDF (658 KB) (0)
    目的:

    探讨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POSSUM)评分联合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指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6例,其中实施常规介入治疗的48例为A组,以POSSUM及APACHE Ⅱ测评结果为指导而实施介入治疗的48例为B组。比较2组的介入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及踝肱指数(ABI),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

    结果:

    B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95.83% vs. 83.33%),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9.47±2.64)d vs.(14.56±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t=8.375,P均<0.05);2组治疗后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后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量均明显高于A组(P<0.05);2组治疗前ABI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后ABI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后ABI指数明显高于A组,[(1.09±0.22)vs.(0.9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5,P<0.05);B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12.50% vs. 29.17%),病死率也低于A组(0% vs. 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POSSUM评分联合APACHE Ⅱ评分指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可明显提高介入手术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可明显改善下肢血流及提高ABI,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9.
    放射性125I粒子条胆道支架联合靶向动脉置管化疗药物灌注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评价
    张宗鹏, 张娟, 尹春辉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9, 07 (01): 59-63.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9.01.012
    摘要 (80) HTML (1) PDF (676 KB) (0)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条支架联合靶动脉置管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20例,分为单纯胆道支架组(A组,40例)、放射性125I粒子条胆道支架组(B组,40例)以及放射性125I粒子条胆道支架+靶动脉置管化疗药物灌注组(C组,40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白蛋白(ALB)的变化、再梗阻间隔时间及生存时间。

    结果:

    3组患者术后1周、4周的TBIL、DBIL和ALB均较术前明显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6个月内,3组患者的再梗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9个月,B、C组的再发梗阻率明显低于A组(25.0%、26.7% vs. 7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81,P<0.05);C组术后12个月的再梗阻率低于B组(45.8% vs. 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8,P<0.05)。A组术后胆道通畅时间(4.3±0.4)个月<B组(5.9±0.6)个月<C组(9.4±0.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97,P<0.01)。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6个月,明显长于A、B两组(分别为6.1和9.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47.211,P<0.05)。

    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条胆道支架植入联合靶向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在促进黄疸消退,延长支架使用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 10.
    不同血供类型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效果长期随访评价
    贾科峰, 于长路, 孙诚, 高忠嵩, 宋德钊, 王森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8, 06 (01): 27-31.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8.01.007
    摘要 (88) HTML (0) PDF (722 KB) (1)
    目的:

    对比经肝动脉或门静脉介入治疗不同血供类型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的324例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按血供情况分为富血供型(128例)、中等血供型(104例)、乏血供型(90例)及门静脉血供型(2例)4组,前3组采用经肝动脉栓塞,门静脉血供型采用经门静脉置管栓塞。对比分析各型血管瘤术中用药剂量、术后不同随访时间段瘤体直径变化及治疗效果。

    结果:

    门静脉血供型仅有2例,未纳入统计分析。富血供型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剂量最多(11.2±2.7)ml,中等血供型其次(9.8±3.4)ml,乏血供型最少(4.7±2.4)ml。术后随访在3个月~3年,术后瘤体直径有差异,均是富血供型直径最小,中等血供型其次,乏血供型直径最大;乏血供型在各随访时间段肿瘤缩小程度都小于前2组。术后2~3年的治疗效果评价,富血供型及中等血供型的显效+有效率几乎都达到100%,明显高于乏血供型,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血管瘤,瘤体缩小程度及疗效与肝血管瘤的血供类型都有明显的关系,富血供型瘤体缩小所需时间最短,富血供型及中等血供型长期随访疗效确切,优于乏血供型。

  • 11.
    DSA彩色编码技术在评估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
    李锦伟, 张艳, 张红, 李承志, 徐春雪, 章文涛, 李王海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8, 06 (01): 70-74.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8.01.016
    摘要 (40) HTML (0) PDF (774 KB) (0)
    目的:

    利用DSA彩色编码成像技术(syngo iFlow)观察兔后肢急性缺血再灌注后肌肉组织的iFlow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评价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平均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0 h、6 h、12 h、24 h组与假手术对照组。IR各组分别在右下肢缺血3 h后再灌注0 h、6 h、12 h、24 h行双下肢动脉造影,利用syngo iFlow软件分析造影图像并得到iFlow参数(rPeak)。同时检测各组血清中CK、LDH、MDA、SOD的含量,比较各组的血清生化指标及rPeak的差异,并分析rPeak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R各组的血清CK、LDH及MDA值升高,SOD值降低(P均<0.05);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血清LDH及CK含量逐渐升高。而再灌注各组间的MDA、SOD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各组的rPeak值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着IR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rPeak与LDH、CK、MDA呈负相关(r分别为-0.885、-0.908、-0.541,P均<0.05),与SOD呈正相关(r=0.832,P<0.05)。

    结论:

    iFlow参数rPeak与实验室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时量化地评估骨骼肌再灌注损伤的严重程度。

  • 12.
    复合手术室显微外科联合智能移动3D-DSA技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评价
    黄文诺, 甄勇, 吕朋华, 王书祥, 孙陵, 王福安, 徐川, 张勤, 蔡明玉, 耿素萍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7, 05 (04): 249-253.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7.04.010
    摘要 (30) HTML (0) PDF (987 KB) (0)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DSA)技术在复合手术室显微外科术中评价脑动脉瘤夹闭效果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复合手术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夹闭的56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行3D-DSA评价动脉瘤夹闭疗效。

    结果:

    56例患者中,43例(77%)3D-DSA显示动脉瘤瘤颈夹闭成功,载瘤动脉通畅。9例(16%)显示动脉瘤颈部残留,调整瘤夹后再次行3D-DSA,8例成功夹闭,1例显示轻度残留,未做进一步调整。4例(7%)载瘤动脉狭窄,调整瘤夹后行3D-DSA,2例存在轻度狭窄(均≤20%),未做调整。1例术后短期再次出血,家属放弃。随访6~12月,55例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及载瘤动脉闭塞。脑动脉瘤完全夹闭率达98.2%(55/56),载瘤动脉完全通畅率达96.4%(54/56)。

    结论:

    复合手术室3D-DSA技术可在三维空间准确评估术前脑动脉瘤形态及显微外科夹闭效果,对脑动脉瘤夹闭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13.
    伊立替康载药微球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瘤的系统评价
    徐新建, 滕飞, 杜洪涛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7, 05 (04): 273-281.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7.04.015
    摘要 (74) HTML (0) PDF (941 KB) (1)
    目的:

    系统评价伊立替康载药微球栓塞(DEBIRI)治疗结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搜索DEBIRI治疗CRLM的相关文献,收集其研究指标包括治疗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肿瘤治疗反应以及总体生存率等,并进行系统评价综述。

    结果:

    共纳入8项观察性研究及2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其中观察性研究共纳入578例患者。栓塞后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治疗不良反应。栓塞治疗后1~2 h血浆内伊立替康水平最高。肿瘤治疗有效率报道差异较大,中位生存期为5.4~25个月不等。2项RCT研究表明DEBIRI治疗CRLM在肿瘤总反应率及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5-氟尿嘧啶/四氢叶酸/伊立替康化疗方案(FOLFOX)。

    结论:

    对无手术根治机会的CRLM患者,尤其是对一线治疗无效的患者,DEBIRI是全身化疗或局部治疗无效后的新型替代疗法。

    Baidu(1)
  • 14.
    子宫动脉栓塞与甲氨蝶呤治疗不同MRI分型的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的疗效评价
    李奎, 颜国辉, 邹煜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7, 05 (03): 128-134.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7.03.002
    摘要 (26) HTML (0) PDF (877 KB) (0)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疤痕妊娠(CSP)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分型对其治疗的指导意义,评价甲氨蝶呤(MTX)联合刮宫及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UACE)联合刮宫治疗不同类型CSP的适应证、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治疗且影像资料完整的CSP患者187例,其中CSP 1型57例,CSP 2型130例,根据MRI分型及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1组(CSP 1型患者行MTX联合刮宫术者)45例,B1组(CSP 1型患者行UACE联合刮宫术)12例;A2组(CSP 2型患者行MTX联合刮宫术者)40例,B2组(CSP 2型患者行UACE联合刮宫术)90例。对患者术后临床数据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A1、B1两组的刮宫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β-hCG下降超过50%者的比例、肝功能异常率、子宫切除率、治疗成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1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2组的刮宫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异常率、子宫切除率高于B2组,术后第1天血β-hCG下降超过50%者的比例、治疗成功率低于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MRI能够明确CSP诊断,并准确分型,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UACE联合刮宫治疗CSP的效果优于MTX联合刮宫术,尤其是对于CSP 2型患者更能降低子宫切除率,保留生育功能,可作为CSP 2型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Baidu(5)
  • 15.
    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效果评价
    姜松, 李桂杰, 周祝谦, 牛威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7, 05 (03): 174-178.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7.03.013
    摘要 (81) HTML (0) PDF (709 KB) (0)
    目的:

    探讨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对25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行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并使用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进行栓塞,采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治疗效果,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本组25例患者均顺利接受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25例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mRECIST标准,3个月疾病缓解率(CR+PR)为80%,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8%,6个月疾病缓解率(CR+PR)为72%,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0%。术后3 d,肝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升高,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变化不明显,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汁漏并发感染、肝脓肿、肿瘤破裂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应用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是一个新的选择,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良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Baidu(8)
  • 16.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表现及相关并发症的CT评估
    戴群瑶, 关键, 张坤, 谢定祥, 杨智云, 杨建勇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7, 05 (03): 183-188.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7.03.015
    摘要 (75) HTML (0) PDF (1304 KB) (2)
    目的:

    描述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的CT表现,探讨CT评估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状态及相关并发症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5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31例,均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行三维重组。在CT图像上评估下腔静脉滤器的位置、形态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1)CT及三维重组图可清晰显示下腔静脉滤器并确定其类型。31例中Ease型(包括可回收的Opt型)12例,表现为六菱形,6个支脚在上下端汇合形成对称性双层网篮,其中Opt Ease型滤器下端见回收钩;Vena Tech型7例,表现为6~8个放射状支脚连接成圆锥状,周围为垂直支撑杆;Günther Tulip型6例,呈倒置"郁金香"状,顶端为挂钩,下方4个支脚;Simon Nitinol型4例,表现为叠伞状,由8个部分重叠的环组成上方的"伞",6个背离的支撑脚组成下方的"伞";Tempofilter II型临时性可回收滤器2例,表现为长柄伞状,下方为8个脚形成锥状网篮,长回收柄与之相连,位于颈内静脉至下腔静脉行程内。(2)滤器位于双肾静脉以下者28例,属常规放置位置;位于双肾静脉以上者3例,均为双肾静脉以上的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后再置入滤器。(3)滤器内及以上的腔静脉见明显血栓10例,其中1例下腔静脉狭窄;滤器内未见明确血栓21例。(4)31例滤器均未见主体或支脚断裂。1例明显移位至肝段下腔静脉并穿透至肝实质;另30例按滤器脚穿透腔静脉壁的程度分为四级,0级7例,1级13例,2级3例,3级7例(穿透至主动脉壁及腰椎3例,穿透至右侧腰大肌及回肠1例,穿透至主动脉壁、腰椎前缘、右侧膈肌脚各1例)。滤器轴向明显偏斜7例,表现为滤器纵轴与下腔静脉纵轴间夹角超过15°,以冠状位和矢状位重组显示为佳。

    结论:

    CT能清楚显示下腔静脉滤器的形态、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可为临床回收滤器和处理并发症提供参考。

  • 17.
    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在重度颈动脉狭窄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杨伟利, 胡乃东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6, 04 (03): 146-149.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6.03.005
    摘要 (34) HTML (0) PDF (911 KB) (0)
    目的:

    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测量正常人和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动静脉循环时间,探讨其在重度颈动脉狭窄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36例正常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图像,测定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同时测定24例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率≥70%)患者的脑动静脉循环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二者的差别。

    结果:

    正常人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为(6.01±0.50)s;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患侧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为(6.60±0.56)s,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4, P<0.05)。

    结论:

    采用脑血管造影进行脑血管疾病诊断时计算脑动静脉循环时间简单、准确、易行,可作为初步评估脑组织灌注的参考指标;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患侧的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提示脑组织供血延迟。

    Baidu(1)
  • 18.
    MRI扩散加权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郭真真, 刘德祥, 梁锦发, 史瑞雪, 朱姝华, 叶裕丰, 陈汉威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6, 04 (02): 100-104.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6.02.010
    摘要 (31) HTML (0) PDF (698 KB) (1)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I-DWI)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32例病理证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治疗前、1周期靶向治疗后行胸部常规MRI检查、DWI检查及CT增强检查,以第2周期靶向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的肿瘤最大径变化率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9例)和无效组(1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最大径的差异。同时比较MRI-DWI与增强CT对肿瘤及阻塞性肺不张的显像效果。

    结果

    肿瘤最大径在两组内不同时间及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期靶向治疗后,有效组肿瘤平均ADC值明显升高(×10-3 mm2/s:1.48±0.23 vs. 1.23±0.21,t=-15.45,P<0.01),而无效组治疗后ADC值变化不大(×10-3 mm2/s:1.20±0.27 vs.1.15±0.32,t=-1.69,P>0.05),并且有效组ADC值的升高率明显高于无效组(%:17.7±5.7 vs. 4.6±2.1,t=6.72,P<0.01)。CT图像可显示清楚肿瘤与不张肺组织边界6例(37.5%),MRI-DWI图像可显示肿瘤与肺不张组织边界13例(81.3%),高于CT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5)。

    结论

    MRI-DWI较增强CT可更清晰地显示肺不张与肺肿瘤边界,便于肿瘤大小测量及疗效评估,ADC值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疗效做出早期监测。

    Baidu(2)
  • 19.
    介入治疗急性肾梗死的效果评价及预后分析
    吴鹏, 陈汉威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6, 04 (01): 17-20.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6.01.005
    摘要 (27) HTML (0) PDF (1110 KB) (0)
    目的

    探讨急性肾梗死的临床特点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5例急性肾梗死患者的诊治情况。

    结果

    5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CT检查及血管造影均获明确诊断,1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肾梗死无明显好转;4例行肾动脉血栓抽吸及溶栓治疗后,有3例患者症状缓解,梗死灶血流完全或部分恢复,1例患者出现部分肾梗死。

    结论

    早期确诊后行介入治疗肾动脉闭塞,对肾功能恢复及预后意义重大。

    Baidu(1)
  • 20.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黄晨, 冯惠岗, 庄炜钊, 郭惠庄, 黄益, 胡佩玲, 麦健云, 陈汉威, 唐郁宽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6, 04 (01): 27-31. DOI: 10.3877/cma.j.issn.2095-5782.2016.01.008
    摘要 (45) HTML (0) PDF (641 KB) (1)
    目的

    分析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65例DVT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38例,平均年龄59.9岁,其中予单纯药物治疗16例、药物+置管溶栓治疗23例、药物+置管溶栓+机械溶栓联合治疗26例;44例患者行滤器置入术。

    结果

    65例患者经治疗后,截止随访治疗有效52例,无效及复发13例,平均住院时间16.2 d,围手术期死亡0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病程和治疗方法是影响DVT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元回线性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与病程、血栓解剖位置、滤器有线性回归关系(P<0.05)。

    结论

    疾病病程和治疗方法是影响DV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病程、血栓解剖位置、治疗方法及滤器是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早期合适的诊治,可降低DVT的再发及并发症。

    Baidu(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