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CT及MRI的表现与特征。
收集经临床或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服用土三七致HSOS的初诊患者2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例;其中12例经肝组织活检证实,8例经临床表现、土三七药用史及辅助检查综合诊断。20例患者均有外伤、脑卒中后服用土三七病史,服药后10天~6个月出现临床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腹部CT及MR主要表现。
20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行CT检查,11例患者行MRI检查。CT平扫显示肝实质密度不均,增强扫描门脉期、延迟期肝实质灌注不均,呈地图样、花斑样强化;MRI平扫较CT平扫可以更清楚显示肝实质密度情况,沿肝静脉三大分支走行处的肝实质信号较其余部分肝实质信号稍高并更均匀,三支肝静脉纤细或显示不清,肝段下腔静脉静脉纤细或扁平,但下腔静脉及肝静脉仍然通畅;此外,CT与MRI均能显示门脉周围水肿,门脉高压症表现。
土三七致HSO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MRI检查在复查及评价临床疗效中具有重要作用;MRI检查可较好评价肝实质损伤程度及肝内静脉通畅情况,CT图像重建可清楚显示下腔静脉及肝内主要血管,二者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患者土三七药用史及病理检查,有助于HSOS诊断。
颅内动脉瘤行单纯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的过程中,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是主要并发症之一。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尤其是破裂动脉瘤,以及介入栓塞术中、术后的血栓形成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以盐酸替罗非班(以下称替罗非班)为代表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因其较短血浆半衰期及撤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迅速的优点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探讨腹主动脉球囊封堵序贯子宫动脉栓塞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1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剖宫产前行腹主动脉球囊植入,62例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其中4例患者术中发现胎盘植入宫颈口,剥离胎盘后因无法缝合遂填塞纱布条暂时按压止血,缝合子宫后紧急序贯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58例患者在胎盘剥离结束,缝合子宫后按压宫底,仍可见活动性出血,遂紧急序贯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分析62例行腹主动脉球囊封堵序贯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512例患者中450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大出血,只行腹主动脉球囊封堵,未行子宫动脉栓塞;62例患者因术中或术后出血紧急序贯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均保全了子宫。6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900~3 000 ml,平均1 500 ml;输血量350~1 600 ml,平均940 ml。胎儿透视时间3~8 s,平均5 s,受射线照射量为(4.2±2.9)mGy,胎儿Apgar评分均正常。随访期间未发现术中及术后的严重相关并发症。
对于单纯行剖宫产联合腹主动脉球囊封堵术后仍有活动性出血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患者,序贯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有效降低术中的出血量和输血量,并能有效降低子宫切除的风险。
比较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疗效。
回顾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7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诊断明确的CSP患者71例,分为A组33例和B组38例,A组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行清宫术,B组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行清宫术。比较2组患者清宫过程的出血量、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及住院时间。
2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100%,清宫过程中的出血量:A组为(40±30)ml,B组为(50±20)m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β-HCG值下降至正常的时间:A组为(16±3)d,低于B组的(21±5)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A组为(11±3)d,低于B组的(13.5±4.5)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CSP的成功率、清宫过程的出血量无明显差别,但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能缩短患者的β-HCG值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和住院时间。
分析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65例DVT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38例,平均年龄59.9岁,其中予单纯药物治疗16例、药物+置管溶栓治疗23例、药物+置管溶栓+机械溶栓联合治疗26例;44例患者行滤器置入术。
65例患者经治疗后,截止随访治疗有效52例,无效及复发13例,平均住院时间16.2 d,围手术期死亡0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疾病病程和治疗方法是影响DVT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元回线性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与病程、血栓解剖位置、滤器有线性回归关系(P<0.05)。
疾病病程和治疗方法是影响DV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病程、血栓解剖位置、治疗方法及滤器是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早期合适的诊治,可降低DVT的再发及并发症。
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7例VBDA患者的临床表现、DSA检查结果、CT/MRI和CTA/MRA的阳性结果。
57例VBDA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28例(49.1%)、以缺血性卒中发病20例(35.1%)、以颈枕部痛发病5例(8.8%)、无症状4例(7%)。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59.6%)、恶心呕吐(54.4%)、头晕(42.1%)、颈枕部痛(26.3%)等。行DSA检查55例,确诊55例;行CTA检查33例,确诊7例;行MRA检查8例,确诊1例;行高分辨MR检查4例,确诊4例。最常见的DSA、CTA、MRA表现是均为串珠征(67.3%)和鼠尾征(25.5%)。最常见的动脉瘤类型是囊状动脉瘤,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异常增粗。
VBDA多以SAH发病,临床症状除SAH外多以后循环缺血或梗死为主,DSA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更为准确,高分辨MR在诊断VBDA方面有巨大潜力。
对于那些已经不适宜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细胞肝癌(HCC),单纯的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显然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面世,使得HCC的治疗有了新的治疗方案。在治疗HCC的临床试验当中,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剂、多靶点抑制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分子靶向药与TACE的联合已经显示出了潜在的疗效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使用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剂、多靶点抑制剂等联合TACE治疗HCC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探讨急症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介入治疗价值。
回顾性分析因消化道大出血急症行动脉造影的75例患者资料,将休克指数<1的病例规定为A组,休克指数≥1的病例规定为B组,对比分析A、B两组的阳性检出率。将使用螺圈栓塞的病例规定为C组,明胶海绵联合螺圈栓塞的病例规定为D组,对比分析C、D两组的复发率。分析影响阳性检出率、出血复发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
该75例患者的首次阳性检出率为56%(42/75),A、B两组病例的阳性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3例首次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有3例再次接受造影检查发现出血点,全部45例造影阳性的患者均接受介入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C、D两组的出血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有2例患者发生肠道缺血坏死。
介入栓塞是目前治疗胃肠道动脉性出血的重要方法,不但能够明确诊断,而且能够通过治疗挽救患者生命,一旦诊断为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应该尽早行介入治疗。
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糖尿病足患者,在综合内科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48例患者下肢动脉造影提示共62条患肢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病变,其中股动脉中下段及腘动脉病变率最高,占53.2%;其中20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28例行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后6个月随访,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踝肱指数(ABI)值明显高于治疗前(0.80±0.03 vs. 0.56±0.02),且未见血管再狭窄或闭塞等情况;经介入治疗恢复患肢血供后,创面均得到有效修复。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糖尿病足具有并发症少、能进行多处病变操作、可重复治疗、疗效确切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探讨洛索洛芬钠对子宫动脉栓塞术(UAE)疼痛超前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可行性评价。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8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科实施UAE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24例,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于术前3 d~术后3 d口服洛索洛芬钠60 mg/次,3次/d;对照组仅于术后3 d口服洛索洛芬钠60 mg/次,3次/d。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0、4、8、16、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评价疼痛程度,采用布氏舒适评分(BCS)评价舒适程度。
观察组患者术后0、4、8、16、24、48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观察组患者术后0、4、8、16、24、48 h的B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洛索洛芬钠超前镇痛能安全有效地用于UAE,可降低术后疼痛的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和满意度。
探讨经胆道支架置入放射性粒子条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
38例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应用125I粒子,每个125I粒子长4.5 mm、直径0.8 mm,送入导管制备粒子条。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术;导丝经皮通过梗阻段,先行球囊导管扩张,后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然后经支架置入8~10F胆道引流管;再将装有粒子条的导管在透视下经胆道引流管送入所需照射部位,包敷固定引流管体外部分或包埋于皮下。
38例中36例成功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及放射性粒子条置入术,术后患者的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P<0.05),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后联合放射性粒子条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探讨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对25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行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并使用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进行栓塞,采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治疗效果,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组25例患者均顺利接受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25例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mRECIST标准,3个月疾病缓解率(CR+PR)为80%,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8%,6个月疾病缓解率(CR+PR)为72%,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0%。术后3 d,肝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升高,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变化不明显,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汁漏并发感染、肝脓肿、肿瘤破裂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应用CalliSpheres载药栓塞微球是一个新的选择,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良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探讨应用Embosphere微球联合弹簧圈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
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经保守治疗无效行BAE的大咯血患者52例,其中25例单用Embosphere微球栓塞(EM组),27例采用Embosphere微球联合金属弹簧圈栓塞(MC组),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
52例患者均成功施行BAE,24 h总体有效止血率96.15%(50/52),两组内各有1例再次咯血,EM组及MC组止血有效率分别为96%(24/25)及96.3%(26/27)(P>0.05)。术后1年内共复发咯血9例(EM组7例,MC组2例),总复发率17.31%(9/52),术后3个月内,EM组及MC组的复发率分别为4%(1/25)及3.7%(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MC组复发率明显低于EM组(3.7% vs. 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mbosphere微球联合金属弹簧圈能有效提高BAE的中远期疗效,减少咯血复发。
探讨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48例,经右侧股动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指引下,选用4F或5F Cobra导管及超滑导丝植入髂内动脉后对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造影,在透视下注入710~1000 μm大颗粒聚乙烯醇(PVA)栓塞剂。
手术成功率为100%(48/48),介入治疗后随访6个月,月经恢复正常者46例,术前贫血者28例,术后6个月,26例恢复正常;肌瘤体积缩小量<20%者3例,肌瘤体积缩小量20%~50%者10例,肌瘤体积缩小量>50%者33例,肌瘤消失者2例。下腹胀痛及压迫症状均有所好转。
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观察急诊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
对49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均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急诊行消化道动脉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用聚乙烯醇颗粒、明胶海绵或弹簧圈栓塞。
49例患者全部确定出血部位,其中47例栓塞出血动脉成功止血;1例因出血量大生命体征不平稳,无法行血管栓塞治疗采用急诊手术治疗;1例因高龄且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总有效率为95.92%(47/49),术后栓塞成功患者未出现再次出血及严重并发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5天,1例经手术治疗住院2个月。
急诊消化道血管造影检查定位率高,出血动脉栓塞治愈率高,从生理和心理上减轻了患者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微创治疗手段。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经成为公认的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碘油是目前临床治疗肝癌最常用的栓塞剂,微球是一种新型的末梢栓塞剂,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微球栓塞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率,而且毒性较小,其临床疗效优于应用碘油的传统TACE;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传统碘油栓塞更具优势。本文就这两种栓塞剂研究进展及其疗效对比加以综述。
探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科和妇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行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患者6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测定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贫血患者测定血红蛋白浓度。
手术成功率100%(60/60),与术前相比,患者在术后的肌瘤体积和子宫体积减小,贫血患者的血红蛋浓度白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月经量减小、经期恢复正常,其他临床不适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可保留患者子宫,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总结预防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回顾性调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3年2月—2016年9月收治的4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调查其发生医院感染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6.3%(67/412),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见,占50.7%(37/67),感染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6.6%(50/75);年龄≥60岁、就诊时间≥6 h、住院时间≥2周、Killip分级≥Ⅲ级、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应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减少和控制感染率,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
探讨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术(UAE)预防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CSP)清宫术中大出血的临床价值。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及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20例,采用UAE栓塞子宫动脉远端,分析治疗后临床效果改善情况。
20例CSP患者全部栓塞成功,栓塞后48~72 h行清宫术,清宫过程顺利,术中出血量约30~150 mL,均未出现大出血,术后病理均见绒毛组织。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值降至正常时间为10~29 d,平均(16.7±4.5)d。随访3~6个月无再次大出血。
UAE是一种能有效预防CSP清宫术大出血的方法,操作方便,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比较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清宫术与开腹病灶清除术治疗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患者77例,分为两组:A组22例,直接行开腹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B组55例,UACE后24~72小时行清宫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是否需要二次治疗和术后月经情况等数据之间的差异。
两组患者均不需子宫切除术。A组有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急诊行子宫动脉栓塞,二次治疗率为5%;B组清宫术中子宫瘢痕处穿孔行修补术1例、出血活跃转行开腹瘢痕病灶清除术1例、清宫后血β-hCG下降不满意3例,其中加用MTX治疗2例,再次清宫1例;二次治疗率为9%。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A组(114.45±34.32) min,B组(35.35±20.21) min,P<0.01];术中出血量比较:[A组(186.53±43.30)ml显著多于B组(52.36±28.04)ml,P <0.01];两组患者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有显著性差异[A组(15.32±3.21)天,B组(24.11±7.32)天,P <0.01]。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显著[(19.34±5.72)天VS (13.46±4.87)天,P <0.01]。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半年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清宫和开腹子宫瘢痕病灶清除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均安全有效。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清宫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对于急诊大出血的患者尤为适用。